1.特斯拉的对手并不是理想、蔚来,而是“口口声声”不造车的华为

2.处在风口浪尖上的特斯拉,究竟是怎样一家公司?

3.周鸿祎:华为车定取代特斯拉,对此你怎么看?

4.特斯拉和华为,谁是小鹏最大的敌人?

5.哪个品牌会成为汽车的华为?不是吉利、哈弗,而是这个卖电池的

特斯拉的对手并不是理想、蔚来,而是“口口声声”不造车的华为

新能源汽车概念股华为特斯拉-华为新能源汽车龙头股

此前,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在接受媒体访时表示,特斯拉最大竞争对手很可能来自中国公司。随后很多人分析,可能是蔚来、理想、小鹏、比亚迪等,而这里面让大众最为认可的可能就是比亚迪 汽车 。毕竟比亚迪不管是从新能源 汽车 的设想到实现新能源 汽车 量产,都是走在国内 汽车 前沿的,但是看了销量才知道,比亚迪可能都不是马斯克口中的竞争对手。

但是从实际的销量来看,蔚来全年的销量为4.37万辆,理想 汽车 全年销量为3.26万辆,小鹏 汽车 则卖了2.7万辆,比亚迪则是卖出了13万辆。也就是说国内新势力中,最好的前三家加起来,还不及比亚迪一家卖出的多。但是,如果把比亚迪和前面的三家结合起来,全年的销量也不过为23.3万辆左右,但是特斯拉全年销量为50万辆,还不及特斯拉一家卖出的一半。

那么,马斯克口中声称的中国公司到底是哪家呢?

可能很多人都想不到,恐怕不是蔚来、理想、小鹏或者比亚迪,因为前三者的格局太小,车品单一不说,还存在后续的维护和保养。虽然比亚迪是竞争对手之一,但是相比较特斯拉的全方位保障服务来讲,还需要一段时间的追赶期。而真正有竞争力的对手,恐怕就是“口口声声”说坚决不造车的华为了。很多人有疑问,跟华为有什么关系,接着往下看。

新能源 汽车 最为依赖的三大件:电机、电控、电池。 对于新能源车企来讲,这些都不算什么技术“含量”了,虽然大多车企都不算成熟,但是相对应的技术都已经趋于完善。而最为重要的就是传感器和完善的数据处理方法,也就是新能源 汽车 的“黑 科技 ”,而华为已经在这方面拿出了自己的独家“秘密武器”-车载激光雷达。所以,马斯克能够说最大的竞争对手是中国公司,但是没有提出是谁也不是没有道理。

毕竟,华为曾经称自己不造手机,但是从此开始了手机制造之路。而现在口口声声称自己不造车,是的,华为是不造车,但是华为却在研发新能源 汽车 上面的核心技术。尤其是华为的车载激光雷达为200美元,而西方的车载激光雷达都是上千美元,直接造成更多成本摊入到 汽车 的售价上面去。

那么,车载激光雷达到底是什么“高 科技 ”呢?通俗点讲,无人驾驶就是靠着车载激光雷达进行操作和运作的。车载激光雷达又称车载三维激光扫描仪,是一种移动型三维激光扫描系统,是城市建模的最有效的工具之一。原理主要是将三维激光扫描仪+POS系统装载到车上,在车辆经过路上的时候可以通过激光扫描,将远距离所有能够扫描到的物镜、道路等建立DTM模型。然后使用GPS的应用,让车子能够清晰定位,方便拟合。

但是在任何移动车辆的系统中,作为赋予点云和影像的地理坐标都是来源于导航系统,这些都是基本的关键部件。但是导航会出现一个情况,地面复杂的情况:树木、建筑物、立交桥(重庆让你怀疑人生)这些都会阻断GPS的信号。所以先进的导航系统必须包括其他的传感器和完善的数据处理方法,保证车辆在行驶当中能够在丢失信号的前提下修正航线的精度,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出行。而华为研发的车载激光雷达,正是出于这种需求。

而特斯拉现在使用的,是马斯克自身创造的一款只有300美元的摄像头算法,来代替激光雷达造成的成本问题。但是相比较激光雷达,特斯拉的摄像头算法导致事故频频产生,而马斯克却笃定摄像头算法才是新能源 汽车 真正的未来。毕竟,他在摄像头算法上,已经花费了很大的精力。但是,实际上车载激光雷达已经证明了先进性和前驱。

现在,华为能够拿出成本更低的激光雷达,直接对马斯克的摄像头进行自动驾驶的“降维打击”。特斯拉在新能源 汽车 领域弯道超车领先了传统燃油 汽车 ,而华为却在关键技术领域完美超越特斯拉成为“霸主”。而这个代价是:华为启动超过一万人的光电研究中心,时间仅花费了两年的时间就超越了国外七八年的路。

也意味着,L4级别的自动驾驶商业化,将因中国技术提前到来。

通过这件事情能够看明白:

1、华为确实不造 汽车 ,但是“热衷于”研发核心技术。因为华为已经吃过亏,但是 汽车 并不像手机那么简单,所以核心技术在自己的手里才不会被卡脖子。

2、手机以后可能成为华为很小的一部分。而华为代表着中国国内最为高端和顶尖的技术性公司,不能再把手机作为主要攻克方向,也不能认为手机的下滑是华为的衰退。而据消息称,华为的智慧农业技术竟然和大疆拼多多等中国企业的农业创新,一起成为了世界数字农业十大成果。也就是说,华为现在还在悄悄搞农业,把5G、人工智能等技术向传统农业应用。

3、马斯克曾经认为华为的激光雷达只有96线(线越多越好),而西方很多都已经做到300线,而且探测距离也不过是100米左右。但是,华为随后宣称激光雷达500线正在研发道路上,探测距离将随之增加。

故而,马斯克认为最有竞争力公司最有可能的是华为,而不是理想、蔚来、小鹏。其实马斯克也计算错了,中国最有竞争力的不仅仅是华为公司,比亚迪公司也是被低估的车企之一。最大的竞争对手可能是手里掌握核心技术的中国企业手里,这是毋庸置疑的。

处在风口浪尖上的特斯拉,究竟是怎样一家公司?

Hello,大家好,我是齐放。

特斯拉又上热搜了,还是一炮双响。一是特斯拉车辆冲进了包子铺,疑似失控;二是特斯拉发文晒奶茶,名为道歉,实为公关,还是失败的那种。

白送的热搜,不蹭白不蹭,所以我们今天就来聊一下特斯拉。

特斯拉(Tesla),是一家美国电动汽车及能源公司,产销电动汽车、太阳能 板、及储能设备。 它的创始人是马丁·艾伯哈德和马克·塔彭宁,2004年埃 隆·马斯克进入公司并领导了A轮融资。

2008年,特斯拉第一款汽车产品Roadster诞生;2012年,其第二款汽车产品— —ModelS诞生 ;2015年,第三款汽车产品Model X于9月开始交付。2017 年末,Model 3开始交付;2019年2月,马斯克宣布将开放所有特斯拉电动 汽的专利 。2021年3月24日,美国特斯拉宣布支持比特币付款,特斯拉成为史上 第一家支持比特币购车的车企 。

1.特斯拉的名字

特斯拉的名字来自于一位物理学家,2003年,马丁·艾伯哈德和长期商业合作伙伴马克·塔彭宁决心成立一家电动跑车公司,他们将公司名字命名为特斯拉,以纪念伟大的物理学家尼古拉·特斯拉。

可能有些小伙伴看到这个名字有点懵,尼古拉·特斯拉是谁?

尼古拉·特斯拉是现代交流电体系的奠基人。

1856年7月10日,他出生于当时奥地利帝国的斯米良。1895年,他替美国 尼亚加拉发电站制造发电机组,该发电站至今仍是世界著名水电站之一。 18年,他使马可尼的无线电通信理论成为现实。1898年,他制造出世界 上第一艘无线电遥控船,无线电遥控技术取得专利。1899年,他发明了X光(X-Ray)摄影技术。其他发明包括:收音机、传真机、真空管、霓虹灯 管、飞弹导航等。以他的名字命名了磁密度单位(1Tesla=10000Gause), 表明他在磁学上的贡献。

特斯拉企业的壮大,将尼古拉·特斯拉重新拉扯回普通大众的视线里,尼古拉·特斯拉本人决计不会料到,在100年后,他的辉煌会以这样一种方式重现。

2.特斯拉的现掌门

埃隆·马斯克是特斯拉的现任CEO,说起他的个人履历,就像是星星一样,闪闪发光。

埃隆·马斯克本科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获经济学和物理学双学位。

1995年至2002年,马斯克与合伙人先后办了三家公司,分别是在线内容 出版软件“Zip2”、电子支付“X”和“PayPal”。

2002年6月,马斯克投资1亿美元创办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出任首席执行官兼首席技术官。

2004年,马斯克向特斯拉汽车公司投资630万美元,出任该公司董事长。

2006年,马斯克投资1000万美元与合伙人联合创办光伏发电企业公司。

2012年5月31日,马斯克旗下公司SpaceX的“龙”太空舱成功与国际空间站对接后返回地球,开启了太空运载的私人运营时代。

2018年2月7日4点45分,SpaceX公司的“重型猎鹰”运载火箭在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首次成功发射,并成功完成两枚一级助推火箭的完整回收。

2021年1月9日,马斯克的个人资产达到18亿美元成为世界新首富。

马斯克是一个企业家,同时他也是一个有着奇思妙想的“另类”投资家,一个普通的企业家绝不会一边“造车”一边“造火箭”。他的传记里写到:Musk一直想要整个世界都知道,他和其他那些硅谷的企业家完全不一样。他不去追热点,他也不会被称为富翁的想法腐蚀。他一直坚持实现自己的。”我真得从大学就开始想这些东西了”,他说:“这不是根据事实创造的故事。我不想像一个新手或机会主义者。我也不是投资家。我喜欢把那些对未来有用的技术变为现实。”

3.特斯拉的使命和愿景

每一家成功的公司都具有它独特的使命和愿景,比如说华为的使命和愿景是:聚焦客户关注的挑战与压力,提供有竞争的信息和通讯解决方案及服务,持续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丰富人们的沟通和生活。阿里巴巴的使命和愿景是:活102年;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特斯拉自然也有它的使命和愿景。

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表示,特斯拉努力为每一个普通消费者提供其消费能力范围内的纯电动车辆;特斯拉的愿景,是『加速全球向可持续能源的转变』。

4.特斯拉的组织文化

特斯拉的组织文化总结起来有5条,它们分别是:

(1)硅谷的快文化:决策快、打破常规、执行力。

(2)做别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情:设定高目标,激发团队去创新。

(3)第一性原理思考:从问题的本质出发,强调独立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

(4)像创始人一样思考:每个员工都要有主人翁精神。

(5)全力以赴:公司上下目标一致,全力以赴,使命必达。

5.特斯拉的组织架构

区别于传统车企以4S店为实体中心开展维护,特斯拉构建了以客户为中心的智能售后服务体系,提供无缝衔接的线上线下服务:一方面,虚拟服务中心可针对车辆故障实现远程维修,或进行优化的线下服务预约和调拨,降低了车辆“不能使用”的时间和维护成本。另一方面,特斯拉车辆可通过空中软件升级日臻完善,车主无需换车就能享受到更佳的用车体验。

6.特斯拉在中国的落地

2018年的上半年,马斯克因为公司的产能、债务和华尔街的做空者这三大问题而焦头烂额。他迫切的需要可以提振投资者信心的实际行动。而这时,根据statista的数据,中国2017年的电动车销量已达57.9万辆,是世界上电动车销量最大的国家,同时也是特斯拉除美国本土之外销量最高的国家。这样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市场,可以说对马斯克和特斯拉极具吸引力。

但是根据我国1994年发布的《汽车产业政策》中的规定,外商来华投资设立生产汽车以及发动机的企业需和中方合资,且中方出资比例不得低于50%。这一条硬性规定并没有断了老马的念想,他仍然在争取,争取给特斯拉脱困的可能。

2018年4月17日,发改委正式宣布在2018年取消新能源车外资股比限制,老马的机会终于来了。

同年7月10日,特斯拉CEO马斯克亲赴上海,特斯拉公司与上海临港管委会、临港集团共同签署了纯电动车项目投资协议,宣布要在中国设厂,特斯拉成为我国建国以来第一家由外商独资控股的汽车制造企业。

特斯拉超级工厂落地中国,就像是沙丁鱼群里混入一条“鲶鱼”,它是激发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活力的有效措施,同时也促进了中国系能源汽车全产业链的优化和升级,还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品牌选择。

从特斯拉这几年在中国的财报数据来看,取得的成就也非常瞩目。总之,这是一段双赢的合作。

7.写在最后的话:如何看待特斯拉最近的负面新闻缠身

特斯拉为什么陷入当前的舆论困境?我认为主要原因有四点:第一,特斯拉的管理制度存在缺陷,处理意外事故的能力不足,这项大概占50分;第二,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技术存在缺陷,需要改进,该项占比约30%;第三,在经历了狂热的“特斯拉购买潮”后,消费者对待特斯拉的态度趋于理性,占比10%;第四,某些竞争企业的推波助澜,占比10%。

如果给它进行打分的话,我认为第一原因可占50分,第二条占30分,第三条10分,第四条10分。接下来,我来说说为什么这样打分。

特斯拉落到如此田地,它管理制度的缺陷绝对是最重要的。远的不说,就说近日,特斯拉半夜发文道歉,晒车主给特斯拉点奶茶,直接被心思缜密的网友扒出“特意标明半糖、三分糖、不加冰”等具有鲜明个人标签的备注,一个正常人,给自己的朋友点外卖尚且不会如此细心,给陌生人赠予的奶茶,竟然如此体贴?毫无疑问,这是特斯拉自导自演的一场闹剧。一个具有成熟管理制度的企业,绝不会做出这样令人啼笑皆非的事宜。再有,特斯拉公司全球副总裁陶琳接受访时的一句“决不妥协”,真是滑天下之大稽。这些问题本不该在一个成熟的企业出现,偏偏特斯拉真的做出了这样可笑的举动,说明它内部的管理制度是混乱的,部门建设是缺失的。

刹车失灵、车辆失控这些,每家车企或多或少地都会存在,例如2020年8月曾报道一例日产天籁刹车失灵案例,同年5月,理想汽车出现一例刹车失灵案例……他们为什么没有掀起大的风浪?这与他们的紧急处理能力有着密切联系。

我们来看一下理想汽车的道歉声明:

再来“欣赏”一下特斯拉的道歉声明:

这样的公关水平,让微博网友直呼大开眼界,甚至有人耿直的说:你把钱给我,这样的通告我都能给你整个几十篇。可以说,特斯拉走下神坛,它的制度缺陷能占到一半的责任。

至于特斯拉自动驾驶技术本身存在缺陷,这也不是什么值得怀疑的问题了。曾经有知乎大佬用特斯拉汽车做过实验,证明特斯拉在碰撞时的确会产生莫名其妙的数据消失情况。不管特斯拉本身存在技术缺陷究竟有多大,不断地创新改进都是它应该做的事情。多起特斯拉失控案例集中发生,终究不是空穴来风。

第三点没什么好说的,看现在这么多人批评特斯拉就能感受到特斯拉在人们心中影响力下滑速度之快。我想重点谈一下第四点,某些竞争对手的推波助澜。

或许有人会问,你有证据吗?随口就来。我还真......没什么证据。

但是我想说另外一件事,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前不久王兴曾经批判华为造车“忽悠能力和技术能力与特斯拉旗鼓相当”?有人指出王兴参股了理想汽车,而理想汽车与华为造车又是竞争关系,这波是利益相关。

华为尚且是刚下海参与造车,作为新能源汽车领头的老大,特斯拉岂能不被众多竞争对手视为“眼中钉 肉中刺”?不能在明面上嘲讽几句,在背地里或多或少地拉一把,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吧?商人是逐利的,特斯拉倒下,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蛋糕就会被重新划分,谁又不想趁机多捞点好处呢?

好啦,今天的分享内容到这儿就结束啦,我们在关注列表见~

周鸿祎:华为车定取代特斯拉,对此你怎么看?

周鸿祎:华为车定取代特斯拉,我自己认为还需要观察。

1.华为汽车还没有占领市场,现在说取得特斯拉太早;

2.华为汽车还没有经过消费者的验证,能否击败特斯拉还是未知数;

3.作为中国人都希望华为能够取代特斯拉,但这需要实力而不是说几句。

随着越来越多的大企业加入造车行列,这也让整个行业充满竞争力,这是非常好的事情,因为我们消费者完全可以找到性价比高,汽车性能又非常好的汽车。周鸿祎:华为车定取代特斯拉,作为中国人肯定希望华为能够取得特斯拉,这只是感情层面的认可,但造车靠的是实力而不是情怀。华为汽车现在还没有占领市场,而且出货也非常少,特斯拉已经供不应求,这个时候说要取得特斯拉真的太早;华为汽车还没有经过消费者验证,也没有得到市场认可,能否击败特斯拉完全是一个未知数,我们不能够因为华为是中国企业就用情怀来卖出,毕竟造车靠的还是实力和技术,这样才能够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一、华为汽车还没有占领市场取代特斯拉说的太早

越来越多的大企业加入造车行业,这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周鸿祎:华为车定取代特斯拉,我认为还需要观察,华为汽车根本还没有占领市场,出货量也非常少;特斯拉已经是汽车行业公认的龙头企业,他的产品供不应求,得到了很多消费者的喜欢,这个时候说华为定取代特斯拉,我认为说的太早了,后面变数还很多。

二、华为汽车还没有经过消费者验证要击败特斯拉还是未知数

华为汽车基本上还没有量产,现在只有很少的汽车,他们的产品还没有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也还没有消费者进行验证,这个时候面对市场龙头特斯拉,要击败他们还是未知数,周鸿祎的话还需要观察。

作为中国人从情感上来说,我们都希望华为能够取代特斯拉,但造成靠的是技术和实力,嘴巴上说说没用。

特斯拉和华为,谁是小鹏最大的敌人?

小鹏 汽车 创始人何小鹏曾经是特斯拉的忠实粉丝,买过4辆特斯拉 汽车 。

但后来,何小鹏把特斯拉变成了自己的对头,并且不时和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上隔空互怼。

之所以变得和特斯拉势同水火,是因为小鹏 汽车 是国内造车新势力中,最像特斯拉的车企。二者的技术路线、产品定价,都有诸多相似之处,这便导致了竞争和矛盾。

除了特斯拉之外,其他新旧车企也正磨刀霍霍,小鹏 汽车 周围可谓强敌环伺。为了进一步增强自己的研发和产能,小鹏 汽车 准备去港股二次上市,募资约140亿港元。

6月23日,港交所显示,小鹏 汽车 通过了港交所聆讯。6月30日,小鹏 汽车 发布公告称,港股发行价定在每股165港元,将于7月7日上市交易。

上市并不是一个终点。随着华为、百度、小米等互联网巨头的强势入局,造车领域的竞争将日益白热化。

小鹏 汽车 的主打宣传点,是其自动驾驶。但在现阶段,头部车企的自动驾驶在实际应用层面,比较趋于同质化。对于小鹏来说,如何把自动驾驶的故事讲好,如何摆脱特斯拉的阴影,将是接下来的一个艰巨挑战。

小鹏 汽车 赴港二次上市,意味着可以打开新的融资渠道。很多人会认为,持续亏损的小鹏是不是缺钱了?

实际上,小鹏 汽车 在资金上颇为宽裕。

小鹏 汽车 今年5月份发布的2021年一季度财报显示,截至3月31日,小鹏 汽车 拥有现金、现金等价物等流动资产,共计人民币362亿元(55.25亿美元)。

因此,即便按照当下小鹏 汽车 每年的亏损额30亿上下来计算,这样的现金储备也可以说是充足。

不差钱,那是为什么呢?

小鹏赴港上市背后的一大动力,很可能是美股市场环境的变化。

由于美国证监会持续加紧对中概股的监管,美股市场已经不再是“淘金热土”。因此,回港上市正成为不少国内企业的共同选择。

自2020年以来,已有百度、网易、京东、华住、哔哩哔哩等超10家中概股成功在香港二次上市。

今年3月下旬,据媒体报道,蔚来与理想 汽车 也都在谋求香港上市。造车新势力“蔚小理”齐聚港股,可能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二次上市快人一步的小鹏 汽车 ,能否得到资本市场的认可,还不好说。从165港元的发行价来看,较建议认购价折让了8%。

从市场销量情况来看,2018年-2020年,小鹏 汽车 年度累计交付量分别为29、12728、27141辆,2021年1-6月份共计交付新车30738辆,已经超过2020年全年交付量,整体增长率较为可观。

营收方面,2018年-2020年,小鹏 汽车 实现营收分别为0万元、23.21亿元和58.44亿元,出现的亏损分别为13.99亿元、36.92亿元和27.32亿。2021年一季度,小鹏 汽车 营收29.51亿元,相当于去年全年营收的一半;亏损则为7.87亿元。

虽然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但其毛利率呈现逐渐增长势头。小鹏 汽车 的毛利率从2018年的-24.3%到2019年的-24.0%,再到2020年4.6%,初步实现了毛利率由负到正的转变。 今年一季度,毛利率已提升至11.2%。

一季度毛利率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小鹏XPILOT智能驾驶软件收入的增长。一季度,小鹏 汽车 在报告中首次加入了XPILOT软件收入,达到8000万元左右。

尽管蔚来也推出了软件收费项目,但是目前还没有单独披露过该部分营收。

小鹏的“死对头”特斯拉也没有单独披露过软件收入,不过,据特斯拉CFO Zachary Kirkhorn披露,截止2020年一季度,特斯拉的FSD(Full Self-Driving,全自动驾驶套件)递延收益已经超过6亿美元。

对于以特斯拉、小鹏、蔚来为代表的智能 汽车 来说,未来,软件服务将成为车企的一大关键利润增长点。这也是小鹏仍然愿意继续加大自动驾驶研发投入的原因之一。

小鹏目前的亏损,与高研发投入密切相关。

最新财报显示,2020年蔚来研发支出24.9亿元,理想研发投入为11亿元,小鹏研发费用则为17.26亿元。

在三强之中,小鹏的研发费用率是最高的。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小鹏的研发费用率分别是89%、62%。

据何小鹏今年3月在财报电话会上透露,今年的研发投入会大幅增加,并且着重在自动化相关领域,“预计在2021年年底,小鹏的研发人员数量会超过之前的1倍”。

小鹏本次回港上市募资,主要是希望进一步加速技术研发和业务扩张。

招股书显示,小鹏拟募集的140亿港元,将用于以下目的:约45%将用于拓展产品组合及开发更先进技术,包括开发下一代XPILOT、新车型及改进硬件技术;约35%将用于通过提升公司品牌认知度;约10%将用于提升生产能力;约10%将用于营运资金及其他一般企业用途。

在招股书中,“自动驾驶”一词一共出现了41次,小鹏对于自动驾驶的投入力度将持续加大,这也意味着小鹏的财报在一段时间内仍不会好看。

2018年末,小鹏 汽车 推出第一款车小鹏G3。招商证券资管的研报称其为“一款面对重视性价比消费人群的平庸、保守的产品”。因定位不清晰、产品缺少亮点,小鹏 汽车 较长一段时间里面临着市场反响平平的困扰。

这种情况在2020年第二款产品P7发布后,得以改观。

P7问世时,一场线上发布会开了足足24个小时。这款车搭载了XPILOT 3.0自动驾驶系统,号称拥有当时量产车最强的自动驾驶硬件结构。何小鹏在发布会上高喊要“成为特斯拉在国内最大的竞争对手”。

蔚来李斌当时也为P7站台:“买SUV,你可以买蔚来或者合创。买轿车,你可以选P7。”

P7上市之后,销量开始迅速增加。得益于其市场表现,2020年7月,小鹏 汽车 销量同比增速超过150%。

“如果没有自动驾驶这张牌,按照小鹏 汽车 走中端路线、大众化打法的路子,可能根本不会被人注意到。” 一位资深业内人士告诉市界。

那小鹏 汽车 的自动驾驶现在水平如何?

其招股书称,截至2021年6月18日,小鹏 汽车 是中国唯一一家自主研发全栈自动驾驶软件,并将其搭载在量产车上的整车企业。

截至2021年3月31日,小鹏全球共有员工6132人,其中2441人从事研发工作,占比39.8%。在研发人员中,1516人做 汽车 设计与工程,占比62.1%;398人做自动驾驶,占比16.3%;525人做智能操作系统,占比21.5%。

一位自动驾驶领域专业人士告诉市界, 小鹏 汽车 的自动驾驶能力在造车新势力中是领先的,但是在实际应用层面上差距不大。小鹏 汽车 现在是L2、L3级别的自动驾驶,其实这个阶段整个市场上是比较同质化的。 例如在感知层面,Conner case(极端案例)比较少见,识别准确度这一块大家比较一致。

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要实现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很多问题不是单靠车企或者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提供商就能解决的。这里面涉及地图、道路限制、法律规范等问题,所以相关企业可能有很多技术积累,但是没有办法短期在量产车上实现。

上述人士还提到,“目前有一种现象是,主机厂拿技术做噱头去打造品牌,而消费者关注市场美誉度,对技术往往很陌生。”

虽然新老 汽车 品牌纷纷加码自动驾驶,但当前面临的现实是:想象空间不小,但离落地还很遥远。

何小鹏在今年4月份发过一条微博:“完全无人驾驶 汽车 在2025年后才可能出现,而且现在还没有清晰的实现路径。我开始怀疑只依靠软件+ 汽车 可能很多年都无法实现。”

这是一个全行业的现实,不仅局限在中国车企。马斯克每年年初时都会站出来说,年底特斯拉可以实现L5量产。到了年底没有实现,他第二年会再发一遍,就这样发了三四年。

也就是说,当前自动驾驶领域的竞争,其实都是在现有外部环境框架范围内的竞争,而彼此能拉开差距的空间并不大。

那么,哪家能够把自动驾驶的故事讲得更好,能够将品牌打得更响,就更有可能在市场中拿下更多的份额。

但不论是对比特斯拉,还是新入场的华为和准备入场的小米,这方面小鹏都要逊色不少。

今年4月的上海车展开幕前,华为和极狐推出的自动驾驶路测刷爆全网。华为一下子从造车局外人,隐隐有变成行业大哥的迹象。随后,多只华为 汽车 概念股出现暴涨,如小康股份。

参照造车新势力和华为、小米的百度指数,可以看到声量上的显著差异。

早在2019年10月,华为轮值徐直军就对媒体表示,“特斯拉现在能做的,我们都能做。”从车芯片到算法、从通讯设备到激光雷达、从电机等核心硬件到Hi Car等软件系统,华为在智能 汽车 行业已掌握多项核心技术,特别是其自动驾驶技术已达L4级别。当然,华为也已明确表态,不会自己造车,而是帮助车企造好车。

从软件层面来说,华为将给小鹏带来极大压力。

不过,针对华为帮助车企造车的模式,何小鹏在接受访时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华为的模式并不是长久之举,这种模式以前我在做UC的时候做过,后来死得很惨。”他认为,合作的模式既不能把核心能力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合作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很多问题。

对于小鹏来说,自研未尝也不是一场豪赌,赌的是自动驾驶系统最终会走向何方。

如华为、百度等的自动驾驶系统被车企广泛接受,那么这些车企可以大幅减少智能系统方面的研发投入,在成本方面会占据优势。而坚持全栈道自研的,就会面临更高的成本压力。

另一种可能则是大的车企坚持自研,那么,已经走在前面的车企,将占据先发优势。

目前,已经有大车企表露出与何小鹏类似的想法。

6月30日,在上汽集团股东大会上, 上汽董事长陈虹表示,与华为这样的第三方公司合作自动驾驶,上汽是不能接受的。 “这就好比一家公司为我们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如此一来,它就成了灵魂,而上汽就成了躯体。”

当前,已经有一个与小鹏技术路线类似的车企,就是特斯拉。

特斯拉的品牌影响力已深入人心,马斯克无时无刻不在吹嘘特斯拉的自动驾驶,并且在产品定价上,特斯拉和小鹏也属直接对抗关系。

如何对抗特斯拉这个强大的对手,对小鹏来说可谓极具挑战。

所以,对于小鹏来说,如何讲好自动驾驶的故事,怎么突出自己的竞争优势,是一件迫切而有难度的事。稍有差错,便可能被强大的竞争对手甩在身后。

经历了两次创业的何小鹏,对此应该很明白。正如他今年3月在访中所说的,“保持清醒,危机随时降临。”

(作者丨余聪 编辑丨 胡刘继)

哪个品牌会成为汽车的华为?不是吉利、哈弗,而是这个卖电池的

毫无疑问,特斯拉是去年最成功的一个新能源车企,一个美国的造车新势力,竟逼得奔驰宝马等传统豪华品牌无所适从。除了全球销量火爆、不断有融资加入的特斯拉,其股价最高达到968.99美元,其市值一跃过千亿,成为全球车企的第二名。

于是很多人发现,特斯拉的崛起竟然与当初的苹果公司十分相似,虽说苹果手机有许多亮点,但刨根问底卖的就是那个流畅不卡顿的IOS系统,其他配件与国产手机相差无几,可谓一招鲜吃遍天。而特斯拉也是如此,特斯拉是一家电动汽车生产商,需要和各类新能源产业链的供应商合作来生产汽车,它自己的核心技术是软件和产品设计。

显然,这两个不同领域的美国品牌,不管是自身优势或者是崛起历程都十分相似,因此特斯拉被认为是汽车界的苹果。然而,在当今智能手机领域,苹果并不是一枝独秀的,中国的华为手机销向世界,成为苹果最大的劲敌,而作为5G的先行者更是华为甩开苹果的一个跳板。回到汽车领域,那个自主品牌会成为汽车界的华为?我想不是吉利、哈弗、而是这个卖电池的。

虽说比亚迪是靠电池发家的,但其实际上是一家电气公司,比亚迪有自己的矿产、电池厂、IT技术以及自己的光伏产业,有自己的整车制造厂,新能源汽车主要的、核心的部件全都自产,且在业内具有相当的实力,其核心技术是自身的产业链。目前在全球,能打通全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制造平台只有比亚迪的e平台。可以不避讳的说,比亚迪除了汽车其余的产业都是数一数二的,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还有重要的一点,比亚迪在研发方面也很强悍,据悉腾势的一个高压系统,本来委托国外厂商开发,报价千万和半年以上周期,最后还是被比亚迪3个月内研发出来,并且达到更高水准。还有就是博士的车身稳定系统,卖高价谈不下来,比亚迪自己研发出个8899,博士服软半价卖给比亚迪。

比亚迪这么强,为何销量还是半死不活?

归根究底还是比亚迪在营销方面太不上心,售后服务不够到位,人们更喜欢会讲故事的马斯克、被营销地高大上的特斯拉。另一个原因就是比亚迪的设计较为朴素,简而言之就是不高端,就像不能卖高价的车。但随着比亚迪汉这款电动超跑的问世,大家对比亚迪又重燃了信心。

写到最后,无论是品牌实力还是研发能力,比亚迪在电动汽车领域绝对有着强大的实力,特斯拉并不见得是最后的笑者。希望比亚迪能与华为一般,专注于某一小领域的研发,进而走向高端,代表中国走出世界!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