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陶然亭》是中国四大名亭之一

2.北京有那些有名的亭子?

3.我国的四大名亭

陶然亭公园的亭子介绍,陶然亭公园的亭子介绍图

陶然亭周围,有许多著名的历史胜迹。西北有龙树寺,寺内有蒹葭簃、天倪阁、看山楼、抱冰堂等建筑,名流常于此游憩,其知名度在清道光之后,堪与陶然亭相匹。东南有黑龙潭、龙王亭、哪吒庙、刺梅园、祖园;西南有风氏园;正北有窑台;东北有香冢、鹦鹉冢,以及近代的醉郭墓、赛金花墓等。这些历史胜迹产生年代多早于陶然亭,有的甚至早于慈悲庵。它们都有文人墨客觞咏的历史,曾现过各领风骚的辉煌时期。

近代的陶然亭,有着光辉的历史篇章。“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的创始人和***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曾先后来陶然亭进行革命活动。1920年1月18日,毛泽东与“辅社”在京成员,集会商讨驱逐湖南军阀张敬尧的斗争,会后在慈悲庵山门外大槐树前合影留念。1920年8月16日,天津“觉悟社”、北京“少年中国学会”等进步团体,在北厅讨论“五·四”以后革命斗争的方向以及各团体联合斗争的问题。1921年7、8月间,李大钊通过《少年中国学会》会员陈愚生,以其夫人金绮新葬于陶然亭畔守夫人墓为名,租赁慈悲庵南房两间,在此进行秘密活动,到1923年间,邓中夏、恽代英、高君宇等常来参加会议。

园内林木葱茏,花草繁茂,楼阁参差,亭台掩映,景色宜人。湖心岛上,有锦秋墩、燕头山,与陶然亭成鼎足之势。锦秋墩顶有锦秋亭,其地为花仙祠遗址。亭南山麓有“玫瑰山”,其地为原香冢、鹦鹉冢、赛金花墓遗址。亭北山麓静谧的松林中,有著名的高君宇、石评梅墓。燕头山顶有览翠亭,与锦秋亭对景,亭西南山下建澄光亭,于此望湖观山,最为相宜。亭北山下为常青轩。

1985年修建的华夏名亭园是陶然亭公园的“园中之园”。采用集中旅游资源的方法,精选国内名亭仿建而成。有“醉翁亭”、“兰亭”、“鹅池碑亭”、“少陵草堂碑亭”、“沧浪亭”、“独醒亭”、“二泉亭”、“吹台”、“浸月亭”、“百坡亭”等十余座。这些名亭都是以1:1的比例仿建而成,亭景结合,相得益彰。流连园内,有如历巴山楚水之间,或游吴越锦绣之乡的感觉,历史文化内涵更加深邃。 亭,是我国一种极具民族特色的建筑样式。北京的名亭不少,如颐和园的知春亭,北海公园的五龙亭,景山公园的万春亭,香山公园的阆风亭等,都广为人知。但以亭命名的公园却不多,最为著名的要数位于城南的陶然亭公园。

最早的陶然亭,其实无亭,而是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工部郎中江藻在古刹慈悲庵西面修建的三间敞厅,供临时休息之用。因取白居易诗“更待菊黄佳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之意,命名“陶然亭”。习惯上又依建亭人之姓,叫它江亭。这里的“亭”,用古代“道路设舍,所以停集行人”的原义,“亭”与“停”同,是供行人歇息的房舍,并非作为园林景观的“亭”。故有“江亭无亭”之说。

江亭位于紫禁城外的远郊区,地势低洼,积水成湖,芦苇丛生,草木丰茂,空旷清悠,富于田园风味和山村野趣。清代的文人雅士,常在此把酒吟诗、流连山水。近代史上不少仁人志士,如林则徐、龚自珍、秋瑾、康有为、、谭嗣同等,都曾登临此处,或忧时伤世、慷慨悲歌,或秘密聚会、共谋变法。“五四”运动前后,革命先驱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邓中夏等曾在此从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北京地区早期的共产主义者高君宇烈士与他的女友、作家石评梅的墓地,至今仍坐落在湖心岛上的苍松翠柏之中,他俩的墓碑,如两柄宝剑,指向苍穹。早年,在这荒郊野地上,还有清末名妓赛金花的墓地,其旁不远,又有醉郭之墓。醉郭名瑞,因不满清朝和北洋军阀时代的黑暗腐败,佯狂装疯,谩骂当局,歌哭于市,在京城有一定影响。此外,还有鹦鹉冢、香冢……1924年,文学家俞平伯所写的《陶然亭的雪》一文,详细地追忆昔年跟朋友一道在雪天游览陶然亭的所见所闻所感。他们在“白蓑衣广覆着的田野之间,望望这里,望望那里,”“竟不见有什么亭子”,“只见拙钝的几间老屋”,不免“黯然寡色”。可见那时的陶然亭已是残破不堪了。

新中国成立后状况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人民政府在整顿社会秩序和恢复发展经济的同时,不忘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1952年即将陶然亭辟为公园,清除淤泥,迁除坟地,广植花木,修建亭舍,使原来破旧的面貌焕然一新,为附近居民提供了一处休闲的场所。1954年周恩来总理和梁思成先生亲临选址,将原来中南海内乾隆时代的宫廷建筑云绘楼、清音阁迁来此处,与慈悲庵内的陶然亭比邻而居、隔水相对,成为亮丽的风景。

上世纪五十年代,北京戏曲学校、北京舞蹈学校、中国戏曲学校,相继在陶然亭公园附近建校。这几所艺术学校的小伙子和姑娘们,一个个如龙似虎、如花似玉,经常在公园内喊嗓练功,优美的旋律和舞姿,回荡在湖光山色之间,为寂静的园林平添几多生机和活力。白淑湘、陈爱莲、刘长瑜、李维康、张学津、李崇善……这些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艺术家,大概不会忘记在陶然亭畔走过的花季。六七十年代,在西湖边的坡地上还有露天**院,夏天的晚上,沐浴着习习凉风,花上几分钱,就可以看到你中意的**。《英雄儿女》、《青年鲁班》、《锦上添花》、《甲午风云》、《早春二月》……一部部题材各异、风格不同的影片,看得人心潮起伏,热血沸腾,以致久久不愿离开这块空旷之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湖心亭上还不时举办水上音乐会,一些著名歌唱家和乐团轮流到此演出。如今,上述几所艺校早已升格为学院,国家投资另选新址兴建了漂亮的新校舍。原来放映露天**的地方,也盖起了壮观的**院,因观众稀少,又已改成了。水上音乐会也如黄鹤,一去不复返了。 这几年来,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多,陶然亭公园更滚动着银发浪潮。大批离退休老人盘旋于此,各找其乐,各得其所。你看,棋迷们围在石桌旁,楚河汉界,杀得正猛;戏迷们聚集在柳荫下,锣鼓铿锵,丝竹悠扬,京戏、评戏,唱得正欢;湖心岛上,爷爷奶奶们学着年轻的舞伴,翩翩起舞,仿佛减去了几十岁;月季园边,一群群、一队队歌唱爱好者,引吭高歌,随着《敖包相会》、《红莓花儿开》的旋律,重温逝去的青春年华;而在幽静的垂钓区,一个个垂钓者,气定神闲,怡然自在,静等鱼儿上钩;爱好武术的小伙子更在广场上一展矫健的身手,……如今这座城市园林,真正成了老小咸宜的休闲场所,普通百姓的欢乐海洋。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我在陶然亭旁边工作和生活了几十年,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退休之后,同老伴一起,每天必来此溜达一圈,健身强体,放飞心情,更对它充满眷念和感激之情。我收藏有关它的历史记忆,享受它带给我的幸福时光,我为它的发展变化感到欣慰,更为它的美好明天深深祝福。(陈培仲)

《陶然亭》是中国四大名亭之一

我居京四五十年,虽也去过一两次陶然亭公园,老实说除了园中的高君宇、石评梅墓之外,并未留下很深的印象。闲来读了几篇写老北京的散文、前人咏陶然亭的诗词及北京地方史志《日下旧闻考》之类,有了重游陶然亭的兴趣,遂在并非最佳季节的秋冬之际去了陶然亭公园。

老舍在20世纪30年代的一篇题为《想北平》的散文中写道:“虽然我生在那里,一直到廿七岁才离开。以名胜说,我没到过陶然亭,这多可笑!”可见陶然亭在老北京人心目中的位置。不仅如此,许多外埠作家在回忆北京的文章中,也常常提到陶然亭。20年代丁玲寓居北京的那段时间里,对陶然亭似有偏爱。姚蓬子说她“飘然流浪到北京去”,“沉到一种什么人也不理解的,也不愿意什么人理解的,只自己深切地痛感着的颓唐中”,常常“一个人跑到陶然亭去”(李向军、王增如《丁玲传》)。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一文中说:“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石评梅的《雪夜》说:“爱恋着雪夜,爱恋着这刹那的雪景,我虽然因夜深不能去陶然亭,什刹海,北海,公园……”到了20世纪50年代,张恨水《陶然亭》一文说:“陶然亭好大一个名声,它就跟武昌黄鹤楼、济南趵突泉一样。来过北京的人回家后,家里人一定问:‘你到过陶然亭吗?’因为这,在三十五年前,我到北京的第一件事就是去逛陶然亭。”(1956年8月20/21日《北京日报》)昔日这些名人往往把陶然亭列在北京名胜之首,这大约是我们今天许多人都想象不到的。

陶然亭是一座 历史 名亭,有人称它与滁州醉翁亭、长沙爱晚亭和绍兴兰亭(亦有作杭州湖心亭)为四大名亭。陶然亭是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由工部郎中江藻在元代建筑慈悲庵西侧所建三间厅房,亭名取自白居易“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图1)(《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的诗句。因其是当时任窑厂监督的工部郎中江藻创建,故又称“江亭”。

图1 陶然亭三大匾额之一, 由建亭人江藻题写

按照通常的理解,亭是指有顶无墙的建筑物,当然也指建筑简单的小房子。如果按前一解释,其实陶然亭内本无亭。有人慕名陶然亭,费了很大气力前往,竟不见有顶无墙的亭子,不免感到有些失落。俞平伯《陶然亭的雪》一文说,在一个冬天雪后的下午,约了朋友,从东华门附近的一条小胡同里,雇了两辆“胶皮”(就是人力车),向着陶然亭去。下车后,便踏着雪,走过一片原野,看到较高大的屋,觉得或许就是江亭(陶然亭)了,然而“踏穿了内外竟不见有什么亭子。幸而上面挂着的一方匾,否则那天到的是不是陶然亭,若至今还是疑问,岂非是个笑话。江亭无亭,这样的名实乖违,总使我们怅然若失”。张恨水在《陶然亭》一文中也说,“所谓陶然亭,并不是一个亭,是一个土丘,丘上盖了一所庙宇”。其实,清人已有“轩然列屋敞纱棂,地已名亭未有亭”(《金粟山房诗钞》卷一〇)的诗句,表达了对陶然亭无亭的遗憾和困惑。

陶然亭建成后,特别是乾、嘉以来,直至民国初年,成了士大夫雅集的胜地。清末民初朱彭寿《安乐康平室随笔》卷六云:“都门为人物荟萃之地,官僚筵宴,无日无之。然酒肆如林,尘嚣殊甚,故士大夫中性耽风雅者,往往假精庐古刹,流连觞咏,畅叙终朝。余自己丑(1889)入京后,每遇文人雅集,大都在南下洼之陶然亭、龙树寺,炸子桥之嵩云草堂、松筠庵,下斜街之云山别墅、畿辅先哲祠,白纸坊之崇效寺,积水潭之高庙,广安门外之南河泊等处。”

当时每逢岁时节令、中举荣升、亲朋来京、挚友远行等,陶然亭是名人宴集的首选之地。

一年春夏秋冬四季景观不同,各具特色,都不乏来陶然亭雅集者,每逢人日、灯节、上巳、清明、重阳等,更是如此。如查慎行《试灯夕吴篁村同年招集陶然亭》云:“春来日日喜春晴,邀我同游不夜城。灯火差参亭北面,管弦清脆月初更。”万光泰《三月三日陶然亭》云:“修禊诗成过癸丑,得朋占就利西南。”洪亮吉有《清明日同人各携酒至陶然亭饯吴侍读锡麒分韵得郭字》诗,《清稗类钞》“时令类”云:重阳九月九日,“都人士辄提壶携榼,出郭登高。南则在天宁寺、陶然亭、龙爪槐等处,北则在蓟门烟树、清净化城等处,远则在西山八刹等处”,等等,都是清士大夫咏灯节、上巳(三月三日)、清明、重阳等陶然亭雅集的篇什。

陶然亭最令人陶醉的景色当属夏秋的芦花,古今文士咏陶然亭芦花的诗文颇多,可谓举不胜举。清李光地《陶然亭秋望》云:“为践夏日诺,闲来坐小亭。苍苍葭在水,绵绵隰有苓。秋声中夜发,萧瑟正堪听……会友聊云乐,移文且勒铭。”其中“苍苍葭在水”自然会使我们想起《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句,蒹、葭、苓都是水草名,蒹葭指芦苇。顾太清《鹊桥仙·初冬云林邀同家霞仙龙爪槐看菊,过陶然亭望西山》云:“故人邀我,城南访菊,已过黄花时节。更从何处问秋芳,见一路、霜林残叶。  蒹葭阁下,陶然亭外,剩有寒芦如雪。冷烟薄雾淡斜阳,望不见、西山重迭。”张问陶《陶然亭雨后》:“江亭西望雨初晴,山拥斜阳欲满城。秋树高低都一色,风蝉缓急不同声。酒能自远宁辞醉,诗被人知已近名。冠盖百年游宴地,芦花应见古今情。”赵翼《陶然亭》:“联骑城南得近游,虚亭遥倚女墙幽。蓼花红间芦花白,一片江南八月秋。”曹习庵有“穿荻小车如泛艇,出林高阁当登山”(引自《蕉廊脞录》卷二“京师陶然亭”)诗句。有评论说,二句脍炙人口,可移作楹联。近人如郁达夫“在南方每逢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云云。

至于冬天,陶然亭赏雪也是古今文士的一大雅趣,有的同僚或挚友,甚至“预订每遇大雪,不相招邀,各集陶然亭,后至者任酒资”(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十“遇雪聚饮陶然亭之雅会”条)。有位署名沉隐氏《岁暮偕同人骑驴踏雪到陶然亭感作》云:“身外山林尽无赖,眼中城郭已如斯。萧疏风雪君休怨,驴背功名总付谁。”(《国粹学报》1905年第1卷第5期)骑驴踏雪访陶然亭,自当别有一番情趣。俞平伯曾因“江亭无亭,这样的名实乖违,总使我们怅然若失”,但是陶然亭的雪还是给他留下难忘的印象,以致多年后还令他“由不得追忆那年江亭玩雪的故事”。

陶然亭是进京应试者或同年(旧时科举考试同科中式者之互称)雅集及在京士人迎送亲友的场所。钱仪吉纂《碑传集》卷四九:“都下为人文荟萃之薮,遇顺天乡试、礼部会试时,四方至者尤盛。先生(朱筠)每于揭晓前,邀名士五六人为主,广招通人才俊应试者,择日大会于陶然亭,开筵剧饮,分韵赋诗,一时品藻,视为优劣。”法式善为重刻《己亥同年齿录》作序云:“乾隆癸丑四月,尝合己亥同举之士,会于城南陶然亭,作图焉,而为之记。”(盛昱《八旗文经》卷十三)金朝觐(午亭)《三槐书屋诗钞》载,因有一同年赴外地任职,遂“招诸同年集陶然亭小饮”赋诗赠别,诗中有“同领春风十载前,几人今此醉陶然”句。宝廷有题为《陶然亭送香涛如粤张幼樵如闽》诗曰:“人生各有事,安得同止行。各了百年身,甘苦难均平。古今几贤豪,畴弗有友朋。离别亦习见,别泪例一零。今日天气佳,有酒且共倾。勿作祖帐观,联辔游江亭。俯视大地阔,仰观高天青。馀生尚几何,愿醉不愿醒。”近代吴芝瑛(字紫英)《吊鉴湖四首》诗中注云:“往年鉴湖(秋瑾)东游时,余集京师诸姊妹于城南陶然亭饯之,以壮其行,鉴湖有《宝刀歌》,传诵一时。”秋瑾亦曾为此聚会填词一首,调寄《临江仙》,小序云:“陶荻子夫人邀集陶然亭话别,紫英盟姊作擘窠书一联,以志别绪。驹隙光阴,聚无一载,风流云散,天各一方,不禁黯然,于焉有感。时余游日留学,紫英又欲南归。”抒发了女侠与众姊妹陶然亭聚会的无限感慨,而《宝刀歌》则表达出“上继我主黄帝赫赫之威名兮,一洗数千百年国耻之奇羞”的悲壮情怀。

陶然亭 历史 上最有名的一次朝官、名宿雅集,是同治间的龙树寺觞咏大会。龙树寺位于陶然亭西北,据邓之诚《骨董琐记·宣南名迹》载,龙树寺本唐兴诚寺,附近的龙爪槐,为嘉庆中补植,其废亦久,南皮张文襄之洞尝补种二株,“招名流觞咏其下,今即其地为祠,以祀文襄”。又据刘禺生《世载堂杂忆》载:当时文禁森严,“朝士乃不敢妄谈时政,竞尚文辞,诗文各树一帜,以潘伯寅(祖荫)、翁瓶叟(同龢)为主盟前辈。会稽李莼客(慈铭),亦出一头地,与南皮张香涛(之洞),互争坛坫”。起初李、张二人,尚有文字往还,后来张之洞督湖北学政时,延请李慈铭,李嫌酬少事多,大不高兴,遂扬长辞馆而去。入京以后,李慈铭屡试不中进士,迁怒于当时之翰林,谓大半皆不学之徒,有人指为是对张之洞而发。同治十年辛未,张之洞湖北学政任满回京,张、李二人尚未显裂痕。当时,“朝官名士,气习甚盛,推奉祭酒”,飨宴时以年长者为盟主。当时张之洞发起觞客于龙树寺,刻意邀集李慈铭,慈铭也以潘伯寅为盟主之故,许来参与。张之洞发起龙树寺大会,致潘伯寅函云:“四方胜流,尚集都下,不可无一绝大雅集。晚本有此意,陶然亭背窗而置坐,谢公祠不能自携行厨,天宁寺稍远,以龙树寺为佳。”是日与会者,有无锡秦炳文,南海桂文灿,元和陈倬,绩溪胡树,会稽赵之谦、李慈铭、吴赓扬,湘潭王闿运,遂溪陈乔森,黄岩王咏霓,钱唐张预,朝邑阎乃兟,南海谭宗浚,福山王懿荣,瑞安孙诒让,洪洞董文焕。由秦炳文绘图,王壬秋题诗,桂文灿作记。炳文题图云:“时雨乍晴,青芦瑟瑟,纵论古今,竟日流连,归作此图,以纪鸿爪。”自同治末迄光绪初,此数年间,乃为南北清流发生最大摩擦的关键。南派以李慈铭为魁首,北派以张之洞为领袖,不复有南北派共聚一堂的雅集了。

陶然亭既然是士大夫聚会的所在,除留下许多诗赋之外,还有诸多楹联佳作,为人乐道。如“烟藏古寺无人到,榻倚深堂有月来”,为著名学者翁方纲所撰。梁章钜《楹联丛话》卷之三:“观音大士祠联最多,惟京师陶然亭中数联胜于他处,而均忘撰者姓名。联云:‘法云广荫无遮会;慧日高悬有相天。’又云:‘泡影乾坤,妆成宝相;色香世界,幻出空花。’又云:‘莲宇岧峣,去天尺五临韦曲;芦塘淼漫,在水中央认补陀。’则雅切陶然亭景物矣。”卷之二:“林少穆(则徐)有集句题京师陶然亭联云:‘似闻陶令开三径;来与弥陀共一龛。’亭中楹帖当推此为第一。”至今,陶然亭有创建者江藻及齐白石、郭沫若等人所题匾额。

清代在陶然亭留下足迹和诗文、楹联、匾额者,有朝廷高级官员、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学者,如李光地、查慎行、赵翼、翁方纲、洪亮吉、龚自珍、魏源、顾太清、赵之谦、李慈铭、翁同龢、王闿运、张之洞、王懿荣、孙诒让、康有为、谭嗣同、林则徐、秋瑾,近人齐白石、郭沫若,等等,这个名单还可开列得很长,陶然亭的显赫名声和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由于时局的动荡等原因,陶然亭的名声虽在,然而逐渐失去往日的繁盛,趋向衰败。丁玲于1952年在清华大学中文系的一次讲演时说:“我在北京做学生的时候(笔者按,丁玲于1924年曾在北京大学旁听文学课),读了写陶然亭的诗,又听人家说陶然亭如何如何好,于是去了,一看,便真的觉得陶然亭好了。”那时的陶然亭,不过“一片芦苇,几个土堆”,人迹稀少,景色荒凉,但因其与观景人孤独寂寞、苦闷凄凉的心境相契合,所以感觉好罢了(见李向东、王增如《丁玲传》)。30年代,一篇未署名的《故都秋色》中也道出了陶然亭一派凄凉:“明月芦花秋萧瑟,风流胜地成废墟。”登上陶然亭,一副凄凉景象映入眼底。昔时文人骚士吟咏所在,今日成了任人凭吊亡魂的处所。这风流遗迹成了无人经管的废墟,令人惊怀于沧桑变幻之速(《新生活周刊》1935年第1卷68期)。前引《安乐康平室随笔》(成书于1940年)谈及当时的陶然亭也说:“世变风移,别趋 时尚 ,凡旧称名胜诸地,当时之应接不暇、冠盖如云者,今皆阒寂荒凉、车马绝迹矣。岂地气果有衰旺,亦随人事为转移耶!”从以上文献和诗文中,可以大体领略从清乾嘉以来直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陶然亭的兴衰轨迹(图2)。

图2 齐白石《西江月·重上陶然亭望西山》

在20世纪的前二十多年里,作为以士大夫雅集之所闻名的陶然亭显得败落,却有当时鲜为人知的另一种辉煌,陶然亭、慈悲庵是中国***早期领导者从事革命活动的场所,那里曾有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邓中夏、恽代英等人活动的足迹。近年公园内开辟了“红色梦”展示区,为后人留下红色的记忆。

20世纪50年代初,北京市政府决定以陶然亭、慈悲庵为中心开辟陶然亭公园。清理苇坑,引水造湖,植草种树,建造亭榭,并将中南海云绘楼、清音阁及东西长安街牌楼迁建园内。后来,又于园内建造高君宇烈士墓、石评梅女士之墓。七八十年代,还仿照国内各地名亭,建成华夏名亭园。陶然亭创建三百多年来,从最初以士大夫雅集闻名,到革命先驱者进行秘密革命活动之所,如今已成广大人民群众消闲 和重温革命 历史 传统的园地(图3)。

图3 郭沫若题写的匾额,其下楹联“烟藏古寺无人到,榻倚深堂有月来”为清人翁同稣撰

陶然亭可记述的遗迹和故事很多,如慈悲庵内的辽寿昌五年慈智大德经幢、金天会九年经幢,对辽金时期今北京地区流行佛教及确定金中都位置,具有重要史料价值。虽然以往许多辽金石刻资料汇编中都有著录,但是作为辽金史学者能目睹实物,自然感到亲切。其它如园内赛金花墓、香冢、鹦鹉冢等遗踪,此行未及寻觅,园内许多刻石、楹联等也不曾细细品读,只好留待下次再来寻踪和体味了。

北京有那些有名的亭子?

简介

陶然亭公园位于北京南二环陶然亭桥西北侧,是一座融古今造园艺术于一体,彰显中华民族亭阁文化的现代新型城市园林。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建造的最早的现代园林,有“首都胜地”的美誉。

陶然亭公园介绍

陶然亭公园是围绕“四大名亭”之一的陶然亭而建的园林公园。公园的中心是一个绿色的湖泊,周围垂柳环绕,环境优美。除了陶然馆,公园里还建造了许多亭子,模仿全国各地著名的历史亭子。你可以在公园漫步,参观全国各地的著名展馆。

陶然亭公园面积不大,长宽都在1km左右。公园有东、西、北、南、北四个方向的入口,进去后可以步行。玩起来大概需要2-3个小时。公园的中心是一个圆形的湖,中心是湖中央的岛。除了湖区和湖中间的岛,周边大致分为西南、东南、北部三个部分。

夏天乘坐游船,冬天在湖上滑冰

环湖被湖面上的三座桥分成东湖、西湖、南湖三个部分,湖中心有一个岛。在湖上,你可以划船。公园提供各种游船,包括普通脚踏船、特种海军船、橡皮鸭船等。这些船可以乘坐4-6人,价格从每小时60-150元不等。冬天湖面结冰的时候,湖面上会开一个人工冰和雪原,你可以来这里滑冰,玩雪圈。

湖心岛:陶然亭所在地

胡鑫岛是陶然馆和贝茨尼姑庵的所在地。陶然馆是中国历史上四大名馆之一。

贝茨尼姑庵现在是一个小博物馆,通过一些革命文物和,展示李大钊的生平和五四运动的事迹。

湖中央岛上还有一座高石墓,是革命烈士高和才女石评梅的合葬墓。他们的爱情故事很感人,所以很多人来这里悼念。

编辑:飞鱼

我国的四大名亭

就数

陶然亭公园

的亭子多、“

醉翁亭

”、“兰亭”、“鹅池碑亭”、“少陵草堂碑亭”、“

沧浪亭

”、“

独醒亭

”、“

二泉亭

”、“吹台”、“浸

月亭

”、“

百坡亭

”、“

龙王

亭”、“云绘楼”、“

清音阁

”、“

锦秋

亭”、“揽翠亭”、“

澄光

亭”。

四大名亭 :爱晚亭(湖南长沙)、醉翁亭(安徽滁县)、陶然亭(北京)、湖心亭(杭州西湖)

安徽滁县醉翁亭

坐落在安徽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是安徽省著名古迹之一,宋代大散文家欧阳修写的传世之作《醉翁亭记》心的就是此亭。醉翁亭小巧独特,具有江南亭台特色。它紧靠峻峭的山壁,飞檐凌空挑出。数百年来虽屡次遭劫,又屡次复建,终不为人所忘。解放后,人民政府将醉翁亭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多次整修。

(一)欧阳修与醉翁亭——琅邪山

我们的滁州之行,完全是为了凭吊欧阳修的醉翁亭。欧公在《醉翁亭记》中开门见山,直抒胸臆:“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把我们一个个弄得神魂颠倒;而“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高论,更使我们对醉翁亭的仰慕不断升温。

滁州位于安徽省东部,东距六朝古都南京48公里,西去省会合肥130公里,因其与城西南的琅琊山诸峰相连,城山一体,蔚然而深秀,是安徽省五大风景区之一。琅琊山古称摩陀岭,相传西晋时琅琊王司马佩率兵伐吴驻跸于此,故后人改名为“琅琊山”。琅琊山山不甚高,但清幽秀美,四季皆景。山中沟壑幽深,林木葱郁,花草遍野,鸟鸣不绝,琅琊榆亭亭如盖,醉翁榆全国特有,琅琊溪、玻璃沼、曲水流觞溪流淙淙;让泉、濯缨泉、紫薇泉等山泉泉泉甘冽,归云洞、雪鸿洞、重熙洞、桃源洞等岩洞洞洞神奇。更有唐建琅琊寺、宋建醉翁亭和丰乐亭等古建筑群,以及唐、宋以来摩崖碑刻几百处,其中唐代吴道子绘《观自在(即观音)菩萨》石雕像和宋代苏东坡书《醉翁亭记》、《丰乐亭记》碑刻,被人们视为稀世珍宝。古人称之为兼有名山、名寺、名亭、名泉、名文、名碑、名洞、名林的“皖东八名胜境”,蔚然深秀的琅琊山历来享有“蓬莱之后无别山”之美誉。

琅琊山景色淡雅俊秀,文化渊源久远。据史书记载,琅琊名胜,自唐刺史李幼卿始开于大历年间。他在南山“凿石引泉,酾其流以为溪”,名为琅琊溪。在溪岸“建上下坊,作禅堂、琴台”。继李幼卿之后,唐、宋著名文士如韦应物、独孤及、李绅、李德裕、欧阳修、辛弃疾等,相继出守滁州,修筑城池楼馆,开发山川名胜,传下众多名篇佳句。尤其是宋代欧阳修谪知滁州期间,修建了醉翁亭、丰乐亭,写下了《醉翁亭记》、《丰乐亭记》等脍炙人口的名篇,“滁之山水得欧公之文而愈光”。文以山丽,山以文传,琅琊山声名日隆,文人墨客、达官显贵,纷纷前来探幽访古,题诗刻石,王安石、曾巩、宋濂、文征明、李梦阳、王世贞等著名诗人、文学家也都在此留下了足迹,唐、宋以来的摩崖、碑刻约有数百处之多。历代书法名家书写的《醉翁亭记》“真、草、隶、篆”碑刻与山中古道、古亭、古建筑相得益彰。琅琊山的美妙,在于她悠然于喧嚣之外;琅琊山的雅致,在于她融合自然山水与建筑为一体的深幽意境,令人意趣盎然,流连忘返。(孙明皋)

(二)欧阳修与醉翁亭——醉翁亭

醉翁亭位于琅琊山半山腰的琅琊古道旁,是上琅琊寺的必经之地。据《琅琊山志》记载,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感怀时世,寄情山水。山中僧人智仙为他建亭饮酒赋诗,欧阳修自号“醉翁”,并以此名亭,写下传世之作《醉翁亭记》。醉翁亭因此而闻名遐迩,被誉为“天下第一亭”。欧阳修不仅在此饮酒,也常在此办公。有诗赞曰:“为政风流乐岁丰,每将公事了亭中”。一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间也”,把欧阳修寄情山水,安民乐丰的内心世界挥发得淋漓尽致。亭内有联对此亦作了点评:“饮既不多缘何能醉,年犹未迈奚自称翁”。

醉翁亭初建时只有一座亭子,直到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全椒观察使薛时雨主持重修,才使醉翁亭恢复了原样。醉翁亭因欧阳修及其《醉翁亭记》而闻名遐迩,数百年来虽然历遭变劫,但终不为人所忘,正如醉翁亭中一副对联所言:“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醉翁亭一带的建筑,布局紧凑别致,亭台小巧独特,具有江南园林特色。现在的醉翁亭,已不再是一座孤单的凉亭。总面积虽不到1000平方米,四面环山的亭园却内有九院七亭:醉翁亭、宝宋斋、冯公祠、古梅亭、影香亭、意在亭、怡亭、览余台,风格各异,互不雷同,人称“醉翁九景”。醉翁亭依山傍水,幽雅而宁静。这里古树婆娑,亭台错落,青山如画,碧水潺流,环境十分优美。整个布局严谨小巧,曲折幽深,富有诗情画意。亭中新塑的欧阳修立像,神态安详。亭旁有一巨石,上刻圆底篆体“醉翁亭”三字。离亭不远,有泉水从地下溢出,泉眼旁用石块砌成方池,水入池中,然后汇入山溪。水池三尺见方,池深二尺左右。池上有清康熙四十年知州王赐魁立的“让泉”二字碑刻。让泉水温度终年变化不大,保持在十七八摄氏度。泉水“甘如醍醐,莹如玻璃”,所以又被称为“玻璃泉”。

醉翁亭北有二贤堂,初建于北宋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系当地人士为纪念滁州前后两任太守王禹偁和欧阳修所建。原堂已毁,现堂为建国后重建。堂内有二联,一曰:“谪往黄冈执周易焚香默坐岂消遣乎,贬来滁上辟丰山酌酒述文非独乐也”,二曰:“醒来欲少胸无累,醉后心闲梦亦清”对两任太守皆因关心国事而贬谪滁州愤愤不平,又为两位太守诗文教化与民同乐深表钦敬。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庐陵(江西吉安市)人,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和政治家。他出身贫寒,资性敏悟,勤奋苦学。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曾任谏官,又任翰林学土、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要职,因参与范仲淹的“庆历革新”而遭贬,当过滁州太守。在文学上欧阳修以韩愈为宗,力扫晚唐五代文学的奢靡之风,提掖了王安石、苏轼等一大批精英。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北宋就占了六家。且除欧阳修本人以外,其余五家都出自欧门。欧阳修不仅成就非凡,而且人品高尚,早令我辈景仰不已。

醉翁亭西侧有宝宋斋,建于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是明人为保护苏轼手书《醉翁亭记》而建。斋内有两块石碑,正反两面镌刻着苏东坡所书《醉翁亭记》全文,《醉翁亭记》初刻于庆历八年,因其字小刻浅难以久传,又于元佑六年(1091年)由欧阳修门生、北宋大诗人苏东坡改书大字重刻,文章与书法相当益彰,后人称为“欧文苏字,珠联璧合”,视为宋代留下的稀世珍品,与琅琊寺中吴道子所画的《观自在(即观音)菩萨》石雕像,同为难得的古代文化瑰宝。

宝宋斋南面是一个面积较大的庭院,院内有意在亭、古梅亭、影香亭、怡亭等亭台建筑。泉水从墙外流入,曲折蜿蜒,如回肠九转。传说当年欧阳修常在这里与友人共饮,曾仿晋人作“曲水流觞”,为后世引为趣谈。后人在“九曲流觞“处建意在亭,并仿欧阳修戏水饮酒作乐,亭似苏州园林建筑,十分古雅。古梅亭在醉翁亭院的北面,因亭前有一株古梅而得名,又称赏梅亭。相传此梅系欧阳修所手植,世称“欧梅”。原梅早已枯死,此株为明人所补植。古梅高7米,离地面六七十厘米便开始分成四枝。四枝干粗70多厘米,苍颜多瘢。虽经几百年风霜雨雪,仍然枝茁叶茂,清香不绝。这株古梅品种稀有,花期不抢腊梅之先,也不与春梅争艳,独伴杏花开放,故名曰“杏梅”。古梅北有古梅亭,南面有影香亭,建于一方池上,原名见梅亭,后来有人在壁上题了“寒流疏影”、“翠积清香”两块碑刻,遂改为今名。春天,“野芳发而幽香”;夏季,“佳木秀而繁荫”;秋天,天高云淡,“风霜高洁”;冬季赏溪中石景“水落石出”,四季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

(三)欧阳修与醉翁亭——丰乐亭

丰乐亭建于琅琊山风景名胜区丰山东北麓的幽谷中,是丰山风景最佳之处。距滁州城约1公里。这里面对峰峦峡谷,傍倚涧水潺流,古木参天,山花遍地,风景十分佳丽。关于丰乐亭的兴建,欧阳修在《与韩忠献王书》中告诉友人:“偶得一泉于(滁)州城之西南丰山之谷中,水味甘冷,因爱其山势回换,构小亭于泉侧。”而民间传说却略有不同:据说欧阳修在家中宴客,遣仆去醉翁亭前酿泉取水沏茶。不意仆在归途中跌倒,水尽流失,遂就近在丰山取来泉水。可是欧阳修一尝便知不是酿泉之水,仆从只好以实相告。欧阳修当即偕客去丰山,见这里不但泉好,风景也美,于是在此疏泉筑池,辟地建亭。泉名“丰乐泉”,亭名“丰乐亭”,取“岁物丰成”、“与民同乐”之意,欧阳修为此还写下了《醉翁亭记》的姐妹篇——《丰乐亭记》,还以《丰乐亭游春》一诗记载与民同乐之盛况:“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游人不知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后来苏东坡又把《丰乐亭记》全文书刻于亭中石碑上,供人阅读和欣赏,一样地留下了“欧文苏字,珠联璧合的稀世瑰宝。

丰乐亭亭前有山门,亭后有厅堂,还有九贤祠(又名危楼,内供与滁州有关的九位贤人画像)、保丰堂等,四周筑以围墙。丰乐亭内有苏东坡书刻的《丰乐亭记》石碑、吴道子画的《观自在(即观音)菩萨》石雕像,保丰堂内有明滁州判官尹梦璧所作的《滁州十二景诗》碑刻,这些都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珍品。

丰乐亭以北原有一条“西涧”,与丰乐亭一山之隔。唐代诗人韦应物在任滁州刺史时,曾为这里优美的山水景色所吸引,吟咏了“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脍炙人口的诗句。之后,人们依韦氏诗意在这里建起了野渡桥、野渡庵、飞泉览胜亭等建筑。建国以后,政府为治理水患,开发水利,在西涧上建造了拦河大坝,形成了一个山间水库,称为“城西湖”,使许多景点沉没湖底,但出现了另一种自然景象,四周青山环抱,中间碧水涟漪,山明水秀,鱼跃鸟飞,风光无限,生机盎然。

(四)醉翁系沧浪 欧苏共风流

亭子本是一种有顶无墙的建筑物,自古以来,凡有些名气的亭子多与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素有四大名亭之称的醉翁亭、沧浪亭、陶然亭和爱晚亭,无一不具有其独特的文化蕴涵。

亭以人名。陶然亭、爱晚亭建于清代,亭名分别出自白居易“与君一醉一陶然”和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诗句。爱晚亭还以毛泽东早年读书处闻名当代。而最具历史文化盛名的醉翁亭、沧浪亭则以宋代文学大家欧阳修、苏舜钦之名传誉千载。

醉翁亭、沧浪亭同建于庆历六年,分别位于当时的淮南滁州和吴中苏州。两亭虽隔江相望,遥距数百里,却紧密联系着欧、苏二位文学巨擘的不朽友谊,并进而成为后人景仰和神往的胜迹。人们都知道,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在他的身边,苏舜钦以卓越的文才、诗才成为这场运动的急先锋和中坚。苏舜钦还是欧阳修一生中最推崇的二位诗人之一(另一位是梅尧臣)。

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失败后,欧、苏同受牵连。欧阳修被以莫须有的“张甥案”贬知滁州;苏舜钦则被所谓“奏邸之狱”所陷,放废为民,流寓苏州。欧公居滁,是政治上的挫折,但他能坦然面对,怡然乐观,为政之余,陶醉于“环滁皆山”的秀美景色,常偕僚属留连于琅琊山中,与州民同乐而成为历史佳话。山僧智仙敬重仰慕欧公的学术文章和道德人品,特于山中建亭为他的游山助兴。欧公以“醉翁”作为亭名,并由此创作出了千古名文《醉翁亭记》。当时他正值中年,“我时四十犹强力,自号醉翁聊戏客”,“四十犹未老,醉翁偶题篇”,从中可见他心境之一斑。而报国无门的苏舜钦,索寞一人踯躅苏州,他常出城闲游。一天,他在郡学东侧看到一片三面环水的空阔废地,此处草木蓊郁,有杂花修竹环绕,尚存园囿遗意。经访旧老,知是前人池馆,便毅然购下,重置水石,理水叠石,建楼阁亭台,以咀嚼自己的寂寞。他以《楚辞》“渔父”篇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句命名为沧浪亭,寓意自己与世浮沉,幽闲独放的怀抱。

欧、苏两人政治上的不幸却带来了文学上的收获。《醉翁亭记》、《沧浪亭记》均成为文学史上璀璨的不朽篇章。《醉翁亭记》以情写景,不仅精彩地描绘了琅琊山中四时不同、朝暮变幻的景色,还以“乐”为文眼,抒写出作者与宾从僚属的游赏、吟咏、宴饮、弈射之乐,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欧公仁民宽政的风范和潇洒风神。全篇共用二十一个“也”,风格独特,一唱三叹,韵味无穷,历来有绝唱之称。苏舜钦《沧浪亭记》却是另一种情形:作者“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苏舜钦善处逆境,生活恬淡自适,在虚僻、莹净的沧浪亭畔,他感受到脱去仕籍,并非个人的不幸。他在记文中写道:“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诗人长于议论,这里以激切的语言,直抒胸臆,体现出他对官场生活的鄙夷。

从欧、苏两人的文集中,还可获知当时他们友好的交往。苏诗记录欧阳修在滁州建丰乐亭并与民众往游其间的生动情形,“构亭于其间,四面开轩墉。名之丰乐者,此意实在农。”他还用“百人拥持大车载,城市观走风涛翻”的诗句,描写欧阳修用三头牛拖着二轮大车运送菱溪大石穿城而过,万人空巷争相观看的趣事。欧阳修也写了题寄沧浪亭的诗:“子美(苏舜钦字子美)寄我沧浪吟,邀我共作沧浪篇。沧浪有景不可到,使我东望心悠然。……虽然不许俗客到,莫惜佳句人间传。”字里行间包含着对友人的无限关怀和不尽的思念,流露出挚友真情。

如今,沧浪亭有一幅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远水近山皆有情。”此联为欧、苏诗句的集句联,诗意相谐,对仗工整,如出一人。这一组合正巧妙地把二位历史名人的友谊永远留在一个亭子中了,令人遐思,促人回味。(摘自《苏州杂志》)

(五)醉翁亭名联赏

并未成翁,到处也须杖履;

不能一醉,此来辜负山林。

人生百年,把几多风光琴尊等闲抛却;

是翁千古,问尔许英雄豪杰那个醒来。

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醉翁亭在滁县琅琊山下,北宋琅琊寺僧智仙所建。醉翁,欧阳修自称。修,字永叔,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为宋初文坛领袖。所谓“醉”,乃是“饮少辄醉”;所谓“翁”,即其《赠沈蓬》诗所谓“我时四十犹强力,自号醉翁聊戏尔”。其所作《醉翁亭记》,犹为有名。“翁去八百年”,欧阳修卒于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至清同治末年,约历八百年。“醉乡”,原指醉中境介,借指醉翁亭。“山行六七里”,系《醉翁亭记》原状旬,指由酿泉至尊亭影不孤。从有形的方面说,建亭以来,游人甚多。周围还陆续增添了许多建筑物,如二言堂、隐香亭、醒园等;从无形的方面说,他领导了北宋古文运动,散文、诗、词皆所擅长,对后代文学影响很大。全联18字,不但嵌入了“醉翁亭”三个字,而且把写联时间、亭的位置,历史与现状,以及亭主人生前活动及其身后对社会的影响概括无遗,“醉翁犹在”、“亭影不孤”,既写景,又饱含对前哲不可磨灭的影响的追怀与感念,十分巧妙,且字字精炼,耐人回味。

北京陶然亭

陶然亭公园位于北京市南二环陶然桥西北侧。全园总面积59公顷,其中水面17公顷。1952年建园。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首都北京最早兴建的一座现代园林。其地为燕京名胜,素有“都门胜地”之誉,年代久远,史迹斑驳。名闻遐迩的陶然亭、慈悲庵就座落在这里。秀丽的园林风光,丰富的文化内涵,光辉的革命史迹,使她成为旅游观光胜地。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工部郎中江藻奉命监理黑窑厂,他在慈悲庵西部构筑了一座小亭,并取白居易诗“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句中的“陶然”二字为亭命名。这座小亭颇受文人墨客的青睐,被誉为“周侯藉卉之所,右军修禊之地”,更被全国各地来京的文人视为必游之地。清代200余年间,此亭享誉经久,长盛不衰,成为都中一胜。

陶然亭周围,有许多著名的历史胜迹。西北有龙树寺,寺内有蒹葭簃、天倪阁、看山楼、抱冰堂等建筑,名流常于此游憩,其知名度在清道光之后,堪与陶然亭相匹。东南有黑龙潭、龙王亭、哪吒庙、刺梅园、祖园;西南有风氏园;正北有窑台;东北有香冢、鹦鹉冢,以及近代的醉郭墓、赛金花墓等。这些历史胜迹产生年代多早于陶然亭,有的甚至早于慈悲庵。它们都有文人墨客觞咏的历史,曾现过各领风骚的辉煌时期。

近代的陶然亭,有着光辉的历史篇章。“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的创始人和***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曾先后来陶然亭进行革命活动。1920年1月18日,毛泽东与“辅社”在京成员,集会商讨驱逐湖南军阀张敬尧的斗争,会后在慈悲庵山门外大槐树前合影留念。1920年8月16日,天津“觉悟社”、北京“少年中国学会”等进步团体,在北厅讨论“五·四”以后革命斗争的方向以及各团体联合斗争的问题。1921年7、8月间,李大钊通过《少年中国学会》会员陈愚生,以其夫人金绮新葬于陶然亭畔守夫人墓为名,租赁慈悲庵南房两间,在此进行秘密活动,到1923年间,邓中夏、恽代英、高君宇等常来参加会议。

园内林木葱茏,花草繁茂,楼阁参差,亭台掩映,景色宜人。湖心岛上,有锦秋墩、燕头山,与陶然亭成鼎足之势。锦秋墩顶有锦秋亭,其地为花仙祠遗址。亭南山麓有“玫瑰山”,其地为原香冢、鹦鹉冢、赛金花墓遗址。亭北山麓静谧的松林中,有著名的高君宇、石评梅墓。燕头山顶有览翠亭,与锦秋亭对景,亭西南山下建澄光亭,于此望湖观山,最为相宜。亭北山下为常青轩。

1985年修建的华夏名亭园是陶然亭公园的“园中之园”。采用集中旅游资源的方法,精选国内名亭仿建而成。有“醉翁亭”、“兰亭”、“鹅池碑亭”、“少陵草堂碑亭”、“沧浪亭”、“独醒亭”、“二泉亭”、“吹台”、“浸月亭”、“百坡亭”等十余座。这些名亭都是以1:1的比例仿建而成,亭景结合,相得益彰。流连园内,有如历巴山楚水之间,或游吴越锦绣之乡的感觉,历史文化内涵更加深邃。

今昔陶然亭

亭,是我国一种极具民族特色的建筑样式。北京的名亭不少,如颐和园的知春亭,北海公园的五龙亭,景山公园的万春亭,香山公园的阆风亭等,都广为人知。但以亭命名的公园却不多,最为著名的要数位于城南的陶然亭公园。

最早的陶然亭,其实无亭,而是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工部郎中江藻在古刹慈悲庵西面修建的三间敞厅,供临时休息之用。因取白居易诗“更待菊黄佳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之意,命名“陶然亭”。习惯上又依建亭人之姓,叫它江亭。这里的“亭”,用古代“道路设舍,所以停集行人”的原义,“亭”与“停”同,是供行人歇息的房舍,并非作为园林景观的“亭”。故有“江亭无亭”之说。

江亭位于紫禁城外的远郊区,地势低洼,积水成湖,芦苇丛生,草木丰茂,空旷清悠,富于田园风味和山村野趣。清代的文人雅士,常在此把酒吟诗、流连山水。近代史上不少仁人志士,如林则徐、龚自珍、秋瑾、康有为、、谭嗣同等,都曾登临此处,或忧时伤世、慷慨悲歌,或秘密聚会、共谋变法。“五四”运动前后,革命先驱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邓中夏等曾在此从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北京地区早期的共产主义者高君宇烈士与他的女友、作家石评梅的墓地,至今仍坐落在湖心岛上的苍松翠柏之中,他俩的墓碑,如两柄宝剑,指向苍穹。早年,在这荒郊野地上,还有清末名妓赛金花的墓地,其旁不远,又有醉郭之墓。醉郭名瑞,因不满清朝和北洋军阀时代的黑暗腐败,佯狂装疯,谩骂当局,歌哭于市,在京城有一定影响。此外,还有鹦鹉冢、香冢……1924年,文学家俞平伯所写的《陶然亭的雪》一文,详细地追忆昔年跟朋友一道在雪天游览陶然亭的所见所闻所感。他们在“白蓑衣广覆着的田野之间,望望这里,望望那里,”“竟不见有什么亭子”,“只见拙钝的几间老屋”,不免“黯然寡色”。可见那时的陶然亭已是残破不堪了。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人民政府在整顿社会秩序和恢复发展经济的同时,不忘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1952年即将陶然亭辟为公园,清除淤泥,迁除坟地,广植花木,修建亭舍,使原来破旧的面貌焕然一新,为附近居民提供了一处休闲的场所。1954年周恩来总理和梁思成先生亲临选址,将原来中南海内乾隆时代的宫廷建筑云绘楼、清音阁迁来此处,与慈悲庵内的陶然亭比邻而居、隔水相对,成为亮丽的风景。

上世纪五十年代,北京戏曲学校、北京舞蹈学校、中国戏曲学校,相继在陶然亭公园附近建校。这几所艺术学校的小伙子和姑娘们,一个个如龙似虎、如花似玉,经常在公园内喊嗓练功,优美的旋律和舞姿,回荡在湖光山色之间,为寂静的园林平添几多生机和活力。白淑湘、陈爱莲、刘长瑜、李维康、张学津、李崇善……这些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艺术家,大概不会忘记在陶然亭畔走过的花季。六七十年代,在西湖边的坡地上还有露天**院,夏天的晚上,沐浴着习习凉风,花上几分钱,就可以看到你中意的**。《英雄儿女》、《青年鲁班》、《锦上添花》、《甲午风云》、《早春二月》……一部部题材各异、风格不同的影片,看得人心潮起伏,热血沸腾,以致久久不愿离开这块空旷之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湖心亭上还不时举办水上音乐会,一些著名歌唱家和乐团轮流到此演出。如今,上述几所艺校早已升格为学院,国家投资另选新址兴建了漂亮的新校舍。原来放映露天**的地方,也盖起了壮观的**院,因观众稀少,又已改成了。水上音乐会也如黄鹤,一去不复返了。

陶然亭公园为了突出亭文化的特色,于1985年开始,在公园西南一角,占地十公顷,修建华夏名亭园。这座由北京市园林设计研究院设计的园中之园,本着“名亭求其真,环境写其神,重在陶然之意,妙在荟萃人文”的宗旨,从全国各地选择和仿建十余座名亭,如位于湖南汨罗纪念诗人屈原的独醒亭,浙江绍兴纪念“书圣”王羲之的兰亭碑亭和鹅池碑亭,四川成都纪念“诗圣”杜甫的少陵草堂碑亭,江苏无锡纪念“茶神”陆羽的二泉亭,江西九江纪念诗人白居易的浸月亭,安徽滁州纪念文学家欧阳修的醉翁亭,四川眉山纪念文豪苏轼的百坡亭,江苏苏州纪念诗人苏舜钦的沧浪亭,以及由园林设计院设计的纪念“诗仙”李白的谪仙亭,等等,一座座造型各异的精美建筑,或依山崖,或临流水,或傍茂林,或倚修竹,峰回路转,错落有致,各呈异彩,互为映带,为整个园林,增添了无限风光。由古今书法名家题写的匾额、楹联以及《琵琶行》、《赤壁赋》、《醉翁亭记》等经典之作,镌刻在相应的亭畔,向游人诉说着一个个文物典故和佳话传说,极大地提高了审美内涵和文化品位。加上原来遍布各个角落的瑞像亭、望瑞亭、锦秋亭、南屏晚眺亭、览翠亭、风雨同舟亭等大小不同的、有名无名的亭子,约数十处之多,如朵朵奇葩,四处绽放,如颗颗珍珠,撒落满园,这方宝地简直称得上展示亭文化的博物馆和大观园。漫步在华夏名亭园中,我忽发奇想:这些历代先贤、诗圣诗仙,如今跨越时空、比邻而居,在“菊黄佳酿熟”之际,聚会一堂,联袂唱和,把酒吟诗,举杯邀月,该是何等壮美的画面,何等浪漫的情怀,何等令人心驰神往的境界啊!

这几年来,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多,陶然亭公园更滚动着银发浪潮。大批离退休老人盘旋于此,各找其乐,各得其所。你看,棋迷们围在石桌旁,楚河汉界,杀得正猛;戏迷们聚集在柳荫下,锣鼓铿锵,丝竹悠扬,京戏、评戏,唱得正欢;湖心岛上,爷爷奶奶们学着年轻的舞伴,翩翩起舞,仿佛减去了几十岁;月季园边,一群群、一队队歌唱爱好者,引吭高歌,随着《敖包相会》、《红莓花儿开》的旋律,重温逝去的青春年华;而在幽静的垂钓区,一个个垂钓者,气定神闲,怡然自在,静等鱼儿上钩;爱好武术的小伙子更在广场上一展矫健的身手,……如今这座城市园林,真正成了老小咸宜的休闲场所,普通百姓的欢乐海洋。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我在陶然亭旁边工作和生活了几十年,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退休之后,同老伴一起,每天必来此溜达一圈,健身强体,放飞心情,更对它充满眷念和感激之情。我收藏有关它的历史记忆,享受它带给我的幸福时光,我为它的发展变化感到欣慰,更为它的美好明天深深祝福。(陈培仲)

陶然亭名联赏

窗前绿树分禅榻;

城外青山到酒杯。

万荷倒影月痕绿;

一雨洗秋山骨青。

云里帝城双凤阙;

雨中春树万人家。

凭高喜见诸天日;

入座微闻百合香。

破除相思鹅儿酒;

妆点新闻燕子钱。

喜得故园桑落酒;

陶然共醉菊花杯。

载酒重来,问旧游几辈青云、几辈黄土;

拈花一笑,看今日满城风雨、满城江湖。

十朝名士闲中老;

一角西山恨里青。(稚辛题)

四面时常对屏嶂;

众仙同日咏霓裳。(赵曾望题)

珠帘暮卷西山雨;

阁道回看上苑花。(王以敏集句题)

穿狄小车疑泛艇;

山林高阁当登山。(曹学闵题)

慧眼光中,开半亩红莲碧沼;

烟花象外,坐一堂白月清风。(沈朝初题)

客醉共陶然,四面凉风吹酒醒;

人生行乐耳,百年几日得身闲。(蔡锦泉题)

爽气抱城来,拄笏香山宜此地;

绿荫生昼静,凭栏觅句几闲人。(卢禅普题)

爽气挹山岚,万苇清风带古寺;

高踪怀水部,一轮明月照江亭。(张照珏题)

长戈满地,一亭独幽,客子河梁携手去;

把酒问天,陶然共醉,西山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