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和上海给你的感觉的对比是怎样的?

北京和上海给你的感觉的对比是怎样的?

上海人民公园相亲角在哪-上海人民公园相亲角潜规则

我个人在一些方面更喜欢北京,另一些方面更喜欢上海。如果是再让我选择本科的学校,我一定会选择去北京。但如果是选择读研的学校,可能上海的份量就要重很多,差不多难度的学校,我恐怕就要选择上海。如果是选择工作的地方,那么就一定是上海了。

总体上,我觉得可以说“求学去北京,工作去上海,创业去深圳”,至于生活的话几个一线城市哪个都不选,应该要选择一些经济发达、空气好、气候好的中等城市。当然这超出题目范围,就不多谈。

就题主的问题来说,如果你的人生理想,是成为这社会大多数人想成为的那种本本分分的中产阶级,过上体面而有一定品质的生活,那么大概不会有比上海更好的选择了。上海的城市够大,平台够高,职业的选择也够多,只要你有基本的“遵守秩序,努力上进”的觉悟,不愁在上海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过上体面的生活。如果才华和勤奋都好一点,在步入中年的时候成为上层富人中的一员也是有可能的。

具体来说,上海最主要的好处是:

远胜包括北京在内所有城市的管理和规划水平;

无论是社会还是职场上都更讲规矩,更“professional”的文化

相比北京更好的空气和交通,带来更好的上下班体验。(空气这方面受附近地区影响,这两年似乎相比北京的优势是没有那么大了)

我在国外生活,回国的时候去上海,会觉得上海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显得有秩序、体面又比较完善,发达得不像中国城市。

了解民国时期各地生活和消费的历史的话,就能理解,上海的这种发达,其实是因为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的现代化都仅仅局限在上海一个城市。百年现代化给上海积累的“软件”,是让这个城市得以格外井然有序的运行,比那些刚刚学会盖楼修路的地方显得高大上的原因。

有其他答主说,上海的特点是市场经济,我不太同意,真说有自由市场精神,恐怕还是深圳,以及广东、福建这些华南省份,上海相比之下反而是“大政府”的,政府在城市经济生活中发挥的作用非常明显,而且国有企业也非常多。上海的文化,更像是德国和日本那种技术官僚的文化,最重视的是“秩序”、“规矩”和“专业性”。这种文化其实对于国有还是私有,市场还是计划并不是那么挑剔,不管是公家还是私家,人们都自觉要拿该拿的钱,办应办的事。所以上海相比外地优势最大的,反而是政府和国企的效率。在上海,即使在体制内工作,你基本上也不用担心你的上司是昏庸无能的。在上海能做到一定的位置,基本上能够说明一定的能力。而看到许许多多没有背景的人靠个人能力和奋斗都能够成功,你就知道你也可以。

北京城市本身的资源其实一点不比上海差,不要被北京某些地方小县城一样的外表蒙蔽了。帝都藏龙卧虎,这里不仅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以及实际上的经济中心(在中国这个半市场经济国家,中央政府和央企的能力是很大的),全中国最牛逼的人、事、物也基本集中在北京,就开拓眼界,增长见识来说,恐怕没有地方比北京更好。

但问题是,这些资源以“非自然”的方式集聚在北京,也多半会以“非自然”的方式被再次分配。如果你没有关系,也没有那种超于凡人的才华/魅力/运气的话,四九城这些令人艳羡的资源绝大部分会永远与你无缘。

所以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尽管北京很厉害,但上海是个更适于工作和生活的地方。研究生相比本科,更需要靠近自己打算长期发展的地方,如此方便实习和找工作,学校在当地的认可度和资源也更好些。再考虑到上海同等名气的学校往往实际的学术水平、培养体系和管理制度要比北京先进很多,一般本身也是更好的选择。

但如果要说“感觉”,那么北京也会有上海没有的优势。也许是因为北京长期是多民族国家的国都,又位于华夏边陲,与异质文化的互动远比毗邻江南的华夏核心的上海要多,移民来源也更丰富多样,北京的文化和价值观更多元,对“不一样”的人的包容更多一些,“梦想”在这里得到的嘲笑也更少些。此外,大部分北京人更热心,对陌生人和初来乍到的同学、同事比较友善,也相对愿意主动施以援手。刚到北京,虽然冬天比较寒冷,但内心会感觉比较温暖。

你如果是喜欢先锋艺术、地下音乐、小剧场,或者有某种小众爱好但又希望能认识一拨儿年轻人来“大众”地享受这种爱好的话,那么大概全国没有比北京能更让你满足的地方了。上海也有爵士乐,可有多少是本地人创作的呢?就像上海的发达程度是所有其他中国城市不能比的一样,北京在精神文化层面的丰富性也不是任何其他中国城市能比的。

一个人是否“成功”,在上海大抵是可以猜想出一个公认的结论的,虽然社会提供了很多职业选择,但评判标准不论职业似乎都只有一个,就好像人民公园相亲角的告示每一张都可以大概换算成一个统一的分数一样。但在北京却不是。同样一个人,放在互联网圈,**圈,独立音乐圈,高校圈,金融圈,公务员圈,大概会有完全不同的评价。虽然北京的空气很脏,但这股氛围却是每一个“不一样”的人赖以生存的新鲜空气。

再上升一点,用DnD的阵营体系来说,上海这座城市倡导的文化是“守序中立”的(在守序-混乱的维度偏向守序,在善良-邪恶的维度偏向中立,当然这几个概念跟我们平常理解不完全一样)。用上海人自己的说法,要“拎得清”。上海人最不愿意去妨碍别人的利益,可也最不愿意别人来妨碍自己的利益。上海人不要求自己或他人主动去“为善”,但所有人都必须要讲规矩,在社会上遵守社会运行的准则,从业也要有敬业的精神。虽然你如果深入接触上海人,就会发现一样也有很多很有同情心的“善良”的人,当然也有比较自私的“邪恶”的人。但因为秩序维持的特别好,所以邪恶的人很难产生危害;而因为“中立”的价值观深入人心,善良的人也不经常表现他的善良。外地人刚到上海的时候,多半会觉得上海有点冷漠,大概就是这个原因。

而北京呢?老北京倡导的文化大概是跟儒家传统一致的“守序善良”,或者用北京话说,“有里有面儿”,现在似乎把“有里”都曲解成了得实利,但其实“有里有面儿”本来指的是一个人不管内心还是外在形象都是能让人尊敬的。内心要“仁”,能同情和帮扶弱小,而行为上又有“义”,有大家气派。典型的“守序善良”的人比如大宅门里斯琴高娃演的白家二奶奶,金庸写的几个主流大侠形象,欧洲中世纪的圣骑士,或者冰火里面的狼爸奈德斯塔克等等。这样的人不但遵守规矩,还会主动捍卫规矩,惩恶扬善。在一个“守序善良”的社会,很多时候没有成文的“规矩”,这些“人”就是“规矩”。

不过这套价值观的问题是,这个由“善”或者说“仁”衍生出来的一系列规矩,秩序,也就是“礼”、“义”和“信”,实在是太过于复杂和博大精深,以至于实际上在传统农业社会,只有少数教育最为发达的地方,比如北京,以苏州为首的江南地区,才算是基本得以维持。而即便是北京,因为几次革命都是首当其冲,这套规矩也只存续在少数本性善良又有家风传承的人身上,不足以维护整个社会的运转。规矩不成文却靠人维系,在转型期的中国总是不那么靠得住的。所以实际上北京像大部分中国城市一样,规则不够,可是社会里自然还是有坏人,有些还有体制或关系的庇护,让人恶心的事情还格外的多。

而且退一步说,即使“守序善良”的文化能够垄断一个社会,如果人们不是发自内心的理解和接受这些信条,培养出的伪君子,未必比真君子要少。好像鲁迅笔下写的满纸的仁义道德,笔缝里却是“吃人”。而即使是真君子,有时候也会显得有些过于“judgemental”,侵犯到个人的自由。

但另一方面,那种倡导善的文化总还是留了下来。一个北京人如果真的内心善良,他所受的社会教育是一定会鼓励他去表现这个“善”的。而且北京人受这种“有里有面儿”文化的熏陶,也不太会像很多地方的人一样因为害羞而不好意思去帮助人。

另外,也是因为北京集中了强大的旧秩序(这个旧秩序既可以是传统的儒家法理,也可以是49年以后形成的威权官僚统治),也集中了对强大旧秩序的反叛。北京采取“混乱”或者说“反叛”价值的人,似乎也比一般地方要多。不仅京城的摇滚乐队多,北京人里玩摇滚乐的也多一些,不是没有原因的。

相反,上海建立时完全是一个移民城市,这里没有什么旧秩序,只有洋人带来的新秩序。而且来的洋人以商人为主,并没有把基督教那套几乎同样复杂的礼教带到中国来,有基本的秩序能做生意和过日子就可以了。这套秩序在“善恶”的判断维度上是中立的,所以比较简单,也不需要你本性善良才能够掌握。而也正因为简单,这套秩序反而一直维护的比较好,所以一直到今天,上海都是中国最讲规则和公平的城市。

回到题主的问题,虽然在夸奖上海之余,也讲了北京的很多好处,但我觉得上海应该比北京更适合题主。会喜欢北京的人,大概自己已经感觉到北京的好处,不管最终是否选择北京,都没必要来问别人对北京的感觉是什么。山东大部分地方离北京并不比上海更近,也不存在因为离家近方便而选择北京的理由。

不过题主已经在上海读了几年书,再选择一个地方读研,我觉得倒也未必不能去北京待两年,如果家庭条件允许,在能折腾的时候,多折腾折腾总是好事,人到最后能如何“自我实现”,其实取决于一个人的见识。而已经熟悉上海,北京就是国内能长见识的最好的地方。哪怕最后还是要回到上海,可能北京的经历,也会让你更珍惜和喜爱在上海的生活。